生活禅与人间佛教

《生活禅与人间佛教》精选净慧法师1981年至2013年间有关人间佛教和生活禅方面的代表作70余篇,按照时间顺序,呈现法师30年来不断探索当代佛教发展的思想脉络。
净慧法师是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者、实践者之一。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正式将“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明确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但当时佛教界僧众对人间佛教并没有太深的认识,甚至存在种种误解。为此,法师在《法音》以笔名“拾文”撰文发表《人间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向佛教信众介绍宣传人间佛教思想。他选取的资料,不仅有《增一阿含经》《六祖坛经》《法苑珠林》等佛言祖语,也特别选入了太虚大师“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的法偈,以及印顺法师《妙云集》学菩萨行等内容。之后,又以笔名“拙缁”发表《人间佛教与以戒为师——学习太虚大师关于人间佛教思想的体会》,强调人间佛教必须重视戒律修学,必须要根据现代人的根机来实践佛法。实际上,净慧法师从很早就在思考佛教未来如何发展以及如何落实人间佛教思想的问题。1992年10 月26日,法师在柏林寺首届冬季禅七法会上,向信众正式提出了“ 生活禅” 理念,倡导让禅回到生活;并效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开题》撰述《生活禅开题》,发表在1993年第1期《禅》刊上。在《生活禅开题》中,净慧法师提出了“ 生活禅提纲”,包括宗旨、教典所依、修行三要、理念展现四个方面,标志了生活禅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1993年7月20日至26日,柏林寺举办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倡导关怀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是大陆佛教界在实践人间佛教层面一次空前的突破。历经20余年,生活禅思想不断丰富完善,生活禅夏令营在接引青年知识阶层、推进佛教回归主流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净慧法师的弘法事业也因此被誉为“人间佛教之生活禅模式”。
净慧法师有关生活禅方面的文集,先前已有《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和《生活禅钥》(三联书店,2008 年)等,2017年又新出版明海法师主编的《人间佛教思想文库:净慧卷》,“ 生活禅与人间佛教”都是其中的核心议题之一。而且,对于生活禅的定位,以及生活禅与人间佛教的关系,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有的将生活禅作为人间佛教的具体实践方式之一,有的将生活禅作为人间佛教的禅宗化,有的认为生活禅是超越禅宗的一种整体性现代佛教形态,有的将生活禅作为一种禅修方式和佛教制度,也有的认为生活禅是现代改良型的禅法或修行理念……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可也只是生活禅的一个侧面。因此,编选《生活禅与人间佛教》也是为了让大家更为全面地了解净慧法师对生活禅与人间佛教的思考。尽管部分内容与上述文集有所重复,但是《生活禅与人间佛教》在学术性、思想性、史料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
1.学术性方面:收录的文章基本能够完整地反映出净慧法师生活禅思想的来源、酝酿、成熟及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例如:受到安祥禅的启发,是净慧法师结合大陆佛教实际提出生活禅的直接动因。并且,从最初弘扬、模仿安祥禅,到正式提出生活禅、逐渐丰富生活禅理念,亦是研究净慧法师思想史的关键线索。法师1992年撰写的《生活禅开题》,将生活禅宗旨定位为“继承传统(契理),适应时代(契机),立足正法,弘扬禅学,开发智慧,提升道德,觉悟人生,祥和社会”;1993 年7月首届生活禅夏令营上,将生活禅的目的和宗旨提炼为“ 关怀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1993年11月的冬季禅七法会,正式确定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从而成为生活禅思想的精髓,这也表明生活禅理论的基本定型。之后,2000年净慧法师提出生活禅修行口诀“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2002年倡导“ 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不断和谐自他关系”,“以信仰巩固良心,以良心落实因果,以因果充实道德,以道德陶铸人格”;2003年阐扬“善待其心,善用一切”;2003年提出“感恩,分享,结缘”,2005年补充为“感恩,分享,结缘,包容”;2006年提出“二八方针”,分别是做人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些反映净慧法师思想不断变化深入的代表性文章,都收录在内。
2.思想性方面:呈现净慧法师对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和拓展,以及生活禅对当代佛教的现实意义。净慧法师对中国佛教整体发展脉络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他认为道安大师、慧能大师、太虚大师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分别代表了佛教中国化、大众化(生活化) 和现代化,因为“他们都回应了各自时代佛教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为佛教继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纪元”。净慧法师尤其推崇太虚大师,认为现代化是从太虚大师开始的,而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的出路,是现代佛教的理想模式。在佛教现代化进程中,太虚大师要对治的是鬼神佛教,而当今要解决的问题则是提升和净化人的生活,弘扬生活禅就是落实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思想。净慧法师非常重视佛教现代化和化现代,认为佛教应当是一个“历史实践的过程”,必须适应时代,融入现实生活,融入主流文化,发挥佛法的教化功能。在《关于“生活禅” 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一点感想》中,净慧法师特别提出:“太虚大师提出的‘ 人间佛教’ 思想,为中国汉传佛教的复兴指明了方向”,落实人间佛教必须处理好僧团的自身建设和法的建设问题。前者关系法运兴衰和佛教形象,后者关系佛教能否被社会大众认同接受。他呼吁“ 要根据现代人的根性,对传统佛教已有的那些贴近生活、鼓舞上进的教义、修行理念和修行方法,作出新的阐释,使之与现代的社会思潮相适应,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以方便于现代人更好地信受奉行”。这些思想,对于现实佛教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史料性方面:侧重选录净慧法师谈及自己初衷、想法以及思想背景的文章、采访、讲话稿、诗偈等,并且每篇末尾都附注撰写、讲说或首次发表的时间、地点、缘由,尽力保存文本的历史信息。如《宗风》和《江苏佛教》的访谈对话,法师回溯了人间佛教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历史因缘,以及落实人间佛教、倡导生活禅的经验,有助于理解人间佛教和生活禅开展的具体时代背景,是非常珍贵的口述资料。而历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讲话,也是反映生活禅成长历程的重要史料,从1993年的第一届一直到净慧法师生前最后一次主持的2013年第十九届开营式讲话,全部节选收录。
净慧法师提出的生活禅,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陆佛教界具有实践成效的理论体系之一。生活禅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些理念被许多人所接受和奉行。
愿以《生活禅与人间佛教》的出版,表达对净慧法师至诚的感恩和怀念!
王佳
二零一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于京华求是园淡如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