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禅之门

在1990 年、1991 年之际,由于受传统禅宗和当代海内外许多大德新的弘法观念的启发和影响,我提出了“生活禅”的修行理念。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方法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具体落实中的要求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修生活禅要达到的目标是: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生活禅的法门纲宗是: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关于生活禅的理念,当时提出来的主要就这几点。在具体落实这些理念的过程中,又不断有新的内容充实进来。在怎样实现“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宗旨的深入思考中,提出了“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不断和谐自他关系”和“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要求。在怎样落实“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的思考中,提出了“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的理念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要求。在怎样实现“将佛法融化于世间”的思考中,提出了“正信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的要求。在怎样实现“将修行落实于当下”的思考中,提出了“修在当下,悟在当下,证在当下,庄严国土在当下,利乐有情在当下”的要求。在怎样实现“将信仰落实于生活”的思考中,提出了“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的八字要求。同时将落实信仰的要求定位在:“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四句口诀上,强调了生活禅不离解脱道的大方向。
经过十五年的实践、运用,生活禅的一系列新理念逐步得到教界和学界的认同,得到许多青年佛友的支持、肯定和实际运用。河北佛协的教务工作和柏林禅寺的法务工作一直都是在围绕生活禅的宗旨而展开。特别是“两个觉悟”“四个大众”的理念,成为许多佛友做人做事的座右铭。这说明,生活禅的一系列理念不但有着佛教思想现代诠释的深刻意义,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有着不容置疑的社会思想文化的积极影响。
为了交流、分享、丰富生活禅的理念和修行方法,在《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宗教文化出版社)和《双峰禅话》(上海辞书出版社)两书出版的同时,柏林禅寺常住发起第三次印行《入禅之门》,在佛教界内部结缘。趁这个因缘,我把1996 年7 月下旬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讲稿《坛经讲座》从《坛经一滴》(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 年版)中抽出,同《入禅之门》(2000 年11 月在上海玉佛寺讲)合编在一起,仍用《入禅之门》的书名。将这两种内容相近的讲稿编在一起,可以相互补充,有利于读者在参照阅读中去粗取精,舍滥留纯。
在这次重印中,重读了《入禅之门》原稿,发现其中有不少比较严重的谬误,改正之余,谨向那些一直关爱此书的教内外读者表示真诚的歉意。
这两篇讲稿的整理,黄明尧、杨寅田居士多所操劳;此次两稿合编成册,周娟、明昔居士校对,颇费心力,在此谨致谢意。
净慧
2005 年7 月4 日深夜
于邢台玉泉禅寺五叶堂